沉重的“病恥感”,直接造成抑郁癥診出率低下
抑郁癥患者,何時不再“隱姓埋名”去看病
南報網訊 (記者 查金忠 )某市一位市級領導,患有重度抑郁癥,他放棄當地較好的醫療條件,寧愿長途跋涉,“隱姓埋名”到南京來治療。昨天,南京腦科醫院抑郁病區(江蘇省抑郁癥診療中心)成立一周年,記者從該中心了解到,像這樣“隱姓埋名”的就診者很多。相比較其他疾病,抑郁癥病人有沉重的“病恥感”,這不僅造成患者檢出率低下,也給規范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專家呼吁,誠實面對抑郁癥,是邁向治愈的第一步,患者、家屬和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
從0.83‰到4-8%:30年來抑郁癥飛升近百倍
抑郁癥是一種情緒障礙,改革開放30年來,它的發病率增長十分驚人。1982年,原衛生部所做的全國首次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時抑郁癥患病率僅有0.83‰,即一千人中不到1人;而近年根據多個機構的調查數據,我國抑郁癥患者已超過6000萬人,患病率約4-8%。相比30年前,發病率上升了50-100倍。
地區性的調查數據同樣令人觸目驚心。市疾控中心曾對南京地區中學生的抑郁障礙情況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總體抑郁情緒發生率達14.8%,高三學生更是達到了17.1%。
雖然抑郁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明確,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它的發病率攀升,是與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遷緊密相連的。除家族遺傳因素外,抑郁癥的其他高危因素,無一不與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密切相關。比如,學歷越來越高,學歷的人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分居和離婚率提高,離婚人群抑郁癥發病率也高;破碎的家庭越來越多,生活在焦慮、抑郁等情緒環境中的兒童成年后易患病等。
79%患者曾遭歧視:多少人“隱姓埋名”去就診
某專家組到南京腦科醫院檢查,該院抑郁病?疲ńK省抑郁癥診療中心)主任姚志劍發現,專家組成員中,竟有一名他的病人。而病人在就診時,用得并不是真名。見面時,兩人相視一笑,姚志劍并沒有點破。因為他知道,抑郁癥患者“隱姓埋名”就醫的情況太平常了。
作為心理疾病的一種,抑郁癥患者與其他患者相比,有很強的“病恥感”,同樣是病人,高血壓病人大膽承認,抑郁癥患者卻畏畏縮縮,患病之后不敢向人吐露,或者不愿就醫、不按醫囑服藥。
到底多少抑郁病人患病后不愿就醫?我國沒有詳細的調查數據,但去年發表于《柳葉刀》雜志、涉及35個國家1082例重性抑郁障礙病人的調查顯示,79%的患者至少在一個生活領域曾受到某種形式的歧視;34%的患者曾因精神問題被他人回避或避開;37%的人由于擔心歧視而阻礙了與他人發展親密關系;25%由于害怕被歧視而沒有找工作;幾乎3/4(71%)的患者希望對他人隱瞞病情。
這些調查數據提示,抑郁患者可能因“病恥感”而不會尋求治療。據介紹,我國抑郁癥診出率只有10%,90%的患者未就診或被誤診。
越是職位、社會地位高的患者,病恥感越重。在姚志劍的病人中,不僅有學者、專家,也有不少級別很高的領導,而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隱姓埋名”就醫。其中包括某市一位市級領導,屬重度抑郁癥,需要電擊治療,他放棄當地較好的醫療條件,每次花上好幾個小時趕來南京治療。還有一位外省組織部門的領導甚至坐飛機趕來就診。
他們的病情只有醫生等寥寥數人知道!叭绻毓,不僅僅要承受異樣的眼光,還可能對社會交往、仕途升遷等造成影響!币χ緞φf,由于不少不能直面病情,給規范治療也帶來了很大困難。
一個重度患者的真實經歷:大膽承認,才有望能治好
在腦科醫院抑郁癥病區,記者見到了即將出院的患者周先生(化名)。他談吐清晰、面色如常,如果不是穿著病號服,很難想象他曾是一個整天想著自殺的重度抑郁癥患者。
周先生是一家設計公司的員工,兩年前患上失眠,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今年夏天,一天吃完飯后,他突然頭暈、心慌,身體完全無法平靜下來?戳硕嗉裔t院,最終被診斷為抑郁伴焦慮。
不久他就住進了腦科醫院抑郁癥病區。除進行藥物治療外,醫生還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治療方式,甚至連看電影、卡拉OK和打麻將、下棋都是治療。這是為了讓他在勞動和娛樂中發揮優勢,增強自信心。
經過兩次住院治療,現在他每天都能睡八九個小時,基本和正常人一樣。他說,他的病情家人、朋友和單位都知曉,“明白病情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病才能好!彼f。
專家說,抑郁癥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70-80%,加上系統的心理治療,有效率不會低于80%。所以,患者只要勇敢面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完全可以回歸正常人生活。家人也要學會寬慰患者,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整,更要與患者一起克服“病恥感”,勇敢面對抑郁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