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肯上學怎么辦?尤其是面臨中考、高考的孩子,對學習的抗拒令父母十分頭痛,甚至讓整個家庭出現混亂。南京腦科醫院精神心理專家表示,當孩子出現厭學端倪時,家長就應給予重視,及早積極地解決,當情況非常嚴重時,進行專業的青少年心理咨詢更是刻不容緩。

孩子:沒有娛樂時間,生活無聊,學習無趣,父母也不理解我,感覺“抑郁”了
醫學心理科楊昕醫師:當孩子主動求助或者流露出重要信號時家長應多加留意,及時帶其尋求專業幫助
典型案例
小東(化名)是一名初三學生,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我院周末青少年咨詢門診尋求幫助。在咨詢一開始,小東就稱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早就希望能來醫院看看,但家人一直未予重視,這次因為中考臨近但狀態很差而前來。在和小東的交談中醫生了解到,小東自幼至初一時成績一直較好,性格外向,興趣也廣泛,喜歡打籃球、交朋友、玩游戲。初二時學業加重,家人開始限制其興趣活動,小東試圖爭取自己的娛樂時間,但因成績沒有提高而受到更多限制。小東逐漸感到生活無聊,排斥學習,白天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自覺一直在“神游”,不能完成作業,成績愈下,在家時沉默不語,自稱是“廢物”,肯定考不上好的高中,對自己未來不抱期望,晚上睡眠不好,常刷手機視頻到凌晨1點才能睡著,刷手機也是盲目亂看,白天精神萎靡,與外界感覺像隔著罩子,自己在罩子里“死氣沉沉”,通過上網查詢認為自己是得了“抑郁癥”。
但在咨詢過程中,小東的父親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小東不是抑郁而是手機成癮。父親說,小東的家庭成長環境一直比較輕松,管教沒有別人家嚴厲,自己對小東也沒有特別高要求,只要他努力了就算考不上高中也沒關系,F在問題是小東不肯努力,只會刷手機而不愿學習,想限制使用手機卻因小東以頭撞墻并稱要自殺而妥協。父親認為,小東睡眠不好是因為玩手機太長時間,撞墻也不是真的想自殺,“活著沒意思”只是說說而已,自己也明確告訴小東考不上高中沒關系所以不存在外部壓力,根本不應該會抑郁。
專家分析
青少年是整個人生中重要且特殊的階段,在此階段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而顯出失衡的特點,抑郁的表現也不像書上那樣典型。對于小東,他的情況已經達到抑郁的標準,而玩手機可能是暫時逃避痛苦的途徑,可能是與父母抗爭的工具,也可能是加重自身抑郁的因素等,而不單是“手機成癮”那么簡單。而對于自殺,以下幾種誤解最為常見:1、談論自殺的人不意味著會去自殺;2、決心要尋死者才會自殺;3、討論自殺會鼓勵自殺。事實上,主動談論自殺是一種求助信號,自殺的人往往處于生與死的矛盾中,而公開討論自殺不僅不會鼓勵自殺行為,反而給了潛在自殺者其他的選擇或者有時間重新考慮決定,從而預防自殺。對于小東父親,能感受到他在咨詢室里不停打斷和反駁小東的背后有對小東的關心,也看到他在自顧自地說道而忽略小東只低頭摳弄手指時的粗心,還體會到他否認小東“抑郁”、回避“自殺”等話題是因為自己的擔心。經過溝通,小東父親表示愿意“俯下身去”和孩子交流,認識到自己“不愿”和“不敢”承認小東有抑郁的焦慮和恐懼,也接受小東目前是“無法努力”而不是“不肯努力”的狀況,愿意讓小東接受進一步治療。最后,干預重點是進一步激發小東的求助動機,鼓勵他繼續治療,并制定“安全計劃”預防自殺。
專家建議
青少年往往被貼著“有” “沒有”問題,或者像小東那樣是“抑郁”還是“手機成癮”的標簽來到咨詢室,開始時可能會將咨詢室當作爭個“孰是孰非”的法庭,而咨詢師就是判決的法官。對于一個具體的青少年,他是獨特的,他的問題也是獨特的,但不管他貼著什么樣的標簽,他是最有可能察覺到自己問題的人,當他主動求助或者流露出重要信號時家長應多加留意,及時帶其尋求專業幫助。心理咨詢固然不是判斷誰對誰錯的過程,但進入咨詢室可能提供一個契機,能讓咨詢師探索了解來訪者的真正問題,也能通過咨詢室里孩子與家長的互動折射出問題形成的過程,更有可能是青少年擺脫困境、乃至得到心理成長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