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與無奈:孩子與同學鬧矛盾、學習積極性不高、無端地發脾氣……尤其是青少年時期,被稱為“風暴期”、“叛逆期”,情緒具有突出的不成熟和不穩定的特征。南京腦科醫院精神心理專家表示,要引導青少年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父母、老師、孩子的共同努力,必要的時候也需要心理咨詢專家的介入。
小林(化名)是一名即將上初三的男生,最近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我院周末青少年咨詢門診尋求幫助。據小林的父母說,孩子從初二開始就不愿意去上學,下半學期因為疫情待在家里,這馬上要上初三了,小林對上學的抵觸情緒越來越大,連從小學就一直在上武術課外興趣班也不愿意去了。小林的父母很不能理解,但是在和小林溝通以后,醫生發現了導致出現厭學情緒的原因。原來,小林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武術,因為自己比較感興趣,又有天分,所以一直堅持了下來,也想繼續深入學習。但是在上初中以后,有同學知道了他的這個興趣愛好,覺得特別老土,就開始嘲笑他,甚至在班級里起哄。這讓本來就有些內向的小林更加害羞、難為情,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真得那么無聊、沒品味。久而久之,小林越來越反感去興趣班,也害怕去上學。小林的媽媽表示,自己聽兒子說過這些問題,但她并不覺得有多么嚴重,同學之間開開玩笑很正常,但孩子不愿去上學就是要逃避學習的任務,認為他是厭學,親子之間的關系一度非常緊張。
江蘇省抑郁癥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陳瑜表示,近期來咨詢的多是由父母陪著的中學生,咨詢內容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情緒和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二是人際關系的處理。
初中是個過渡的階段。上小學的時候,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長、老師幫著規劃,到了初中之后課程變多,孩子的自主性也提高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他自己做一些規劃,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沒有很好地鍛煉起來,之后就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在學習上,可能不太會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另外,初中生自我意識提高,老師跟家長的權威性下降,這個時候青少年在跟同學打交道的時候,更多地會注重發展跟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可能還會形成一些小團體。個體無論是想融入其中還是想離開這個團體,都有可能面臨壓力。同輩壓力是青少年最常見也不可避免的一種壓力。如果一個孩子個性比較懦弱、沒有主見、沒有穩固且值得信賴的支持,就有可能在與同齡人交往時經受更多的心理壓力,繼而出現情緒上的困擾。
在咨詢的時候會碰到這樣的個案。初中生雖然有一定的自我意識,但情緒表達的能力不夠。當他表達不出自己的狀態或者情緒怎樣的時候,就可能表現出對環境的排斥。比如說采取一些回避的方式處理人際矛盾,具體表現為回避和同學的相處,看到這個同學是會覺得緊張,或者不愿意去教室,不愿意去上學。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比較著急,但是,如果父母在沒有充分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沖突,只是把孩子不愿上學的問題簡單定性為“厭學”、“抑郁”的話,反而有可能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也可能加重孩子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
專家建議
1、作為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能夠認識到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在讓孩子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家長也愿意接受一定的心理咨詢,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配合并做出改變,這為幫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改變提供可能性。只有家長坦然接受,孩子才能敞開心扉去傾訴,自己有想要解決問題、尋求幫助的動機,也是心理咨詢的一個前提。
2、當孩子出現對上學的抵觸情緒時,要有耐心,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不能因為孩子的沉默和抵觸,就急于定性為厭學,認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家長要看到他的這些情緒和行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他可能是遇到了困難,不知道該怎么去應對和解決。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夠感受到父母不是一味的指責,而是覺得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老師的支持,那么自然就不會排斥父母和學校的環境。
3、家長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很多家長會覺得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和行為是心理出了問題,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就會非常焦慮,帶孩子來看心理咨詢。但經過交流我們會發現,這個時候與其去解決孩子的問題,不如去解決家長的焦慮心理。有些家長過于關心,事無巨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過問,孩子會覺得父母管得太寬,自我空間得不到尊重和發展;還有一種家長忙于工作,只是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以成績來評判孩子的表現,對孩子平時的情緒不聞不問。這兩個極端家長都應該盡量避免。
4、孩子發脾氣只是他的一個外在表現,可能是因為出現人際關系問題不會處理,可能是因為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可能是確實受了委屈又不懂表達,但也有可能就是胡攪蠻纏,只是為了發泄。但作為家長,要看到孩子發脾氣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同時能夠去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不良情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反抗感到自己的權威性被冒犯,因此開始焦慮。但如果把這種反抗作為成長的契機,把握好親人之間相處的界限,不過度苛責也不一味寬容,心平氣和地去交流,而不是以針尖對麥芒的權威姿態去壓制他,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對于青少年來說,要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在這個年齡階段,控制情緒的能力確實不如成年人,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在這個階段,需要慢慢地學會如何去合理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些孩子遇到不順心的時候會與父母賭氣、哭鬧,有些遇到壓力時會選擇“躲”進游戲的世界里。這些行為在短期內或許會讓自己感到煩惱減輕,需求得到滿足,但長期來看,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卻很大。所以,在面臨煩躁或壓力時,要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適當地發泄情緒,開誠布公地向父母或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爭取在他們的幫助下去解決問題,煩惱和壓力也將隨之緩解。另外,青少年還要學習怎么去跟同齡人相處,學習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保持跟同齡人既有競爭,又能協同合作這樣一種態度,對他們之間的相處會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