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化名)是一位高中女生,長相甜美,成績優異,從小就一直是父母親戚眼中的驕傲。然而,一年前靜靜漸漸表現得情緒低落且不穩定,易煩易怒,反復有消極的想法及自我傷害的行為,近幾月來出現反復暴食及進食后反復嘔吐的表現,嚴重影響到了靜靜的學習及生活。
靜靜的母親是一名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但最初并不能認可靜靜的病情是一種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最初的幾個月,靜靜的父母帶著她輾轉于多家綜合性醫院的消化科等多個診室就醫,始終未能明確疾病的性質及獲得明顯的療效。后在多名內科醫生的建議下,靜靜方由其父母帶至某三級甲等醫院心理科就診,被診斷為“抑郁癥”并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
但持續數月的抗抑郁藥物治療并沒有帶來明顯的病情改善,這進一步加重了靜靜的父母對精神心理科診斷及治療的質疑,最終因為過分擔心藥物的安全性及質疑診斷的正確性而中斷了藥物治療。
靜靜正在畫畫
停止了精神科藥物治療后,靜靜的情緒每況愈下,學習越來越困難,成績一落千丈,她變得更加敏感、脆弱及暴躁,覺得老師和同學都在排斥她,不愿意去上學,還常常埋怨媽媽,認為是媽媽給了她太多壓力,她才變成了現在這樣的,母女倆的關系逐漸惡化,也越來越不配合任何治療建議,病情也日益加重,每日控制不住暴食及嘔吐,營養狀況明顯惡化,體重最低時僅有70余斤。
早期干預門診
2020年10月,陷入困境的靜靜及其母親來到了我院早期干預科求醫,住進了早期干預科205病區。入院后經過早期干預科醫、護、研團隊充分、系統地檢查及評估后,明確靜靜的診斷為“心境障礙”,制定了以心境穩定劑為主的藥物治療及基于客觀神經影像特征的多模式精準物理治療策略,并輔以心理治療、行為干預和基于虛擬現實的放松訓練,以及社交技能、情緒管理康復訓練等綜合干預措施。
基于虛擬現實的放松訓練
經過在早期干預科半個多月的綜合干預治療后,靜靜的病情現已有了顯著的改善,情緒漸漸平穩,飲食規律,未再出現嘔吐,可以專注地讀書、寫字、畫畫,主動配合治療,母女關系也得到了明顯的修復,經常主動和母親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及討論應對方法等。靜靜和母親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甜甜的微笑越來越多地展現在母女倆的臉龐上。
靜靜的畫
精神類疾病也需要早期干預
近年來,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進行早期干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人們對精神疾病早期診斷及早期干預的重要性仍普遍缺乏認同。精神障礙常常起病于青少年,但很多家長對孩子面臨的精神、心理上的困境卻不能正確、客觀地理解及認同,不愿帶孩子到精神科就診,也不愿接受醫生對孩子精神心理問題的診斷和治療建議,這導致了很多像靜靜這樣的患者被延誤治療,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常給孩子及家庭成員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及難以估量的后果。
基于系統評估基礎上的早期診斷、依據廣泛循證醫學證據的早期規范藥物干預、針對特征性神經病理機制的多模式精準物理干預措施、系統及可獲得性高的心理行為干預措施和社會功能康復措施已被證實不僅能夠預防或推遲處于前驅期精神心理障礙的個體發展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而且可以顯著改善各類已確診患者的預后,大大減少病殘率。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精神心理障礙的“未治療期”越短,將來的治療療效也會越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神心理障礙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機是三個月內,目前各國首發精神疾病早期干預項目均致力于這一疾病“關鍵期”。
我院早期干預團隊便是以此為目標設立的,是為各類精神心理障礙前驅期或早期患者提供多模式、精準診療干預的科研型臨床診療中心,為患者提供包括藥物干預、個體化的心理干預、多模式的物理治療、社會心理功能康復等多種形式的早期綜合干預及防治服務。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被理性、認真、尊重地對待,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